在郭威去世后,柴荣如同预料般继承了皇位,成为后周朝的第二任皇帝。
柴荣即位时,天似乎也在为他祝贺。那年的正月,从初一开始,天空一直阴云密布。人们都认为这是一种不祥的征兆,但当柴荣登基后,天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乌云散去,天空变得晴朗,湛蓝如洗。当地百姓纷纷议论,认为这是天命的象征,实在是一个奇妙的现象。
尽管柴荣并非郭家血脉,但他与养父郭威的情感深厚。继位后,他未改变年号,仍沿用郭威时期的“显德”,并且尊郭威为“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号“太祖”,显示了他对养父深深的敬意。
展开剩余83%柴荣当上皇帝时,国家的局势依然动荡不安。后周朝的势力范围仅限于中原,而南方则被李璟的南唐、钱俶的吴越、刘晟的南汉、孟昶的后蜀、以及高保融的荆南三州所控制。此外,陈洪进的清源军、王逵的楚国都在湖南争斗,北方的契丹人同样威胁着国家的稳定。虽然南方的多个小国暂时对后周构不成直接威胁,但北方的北汉却是一大隐患。
北汉的刘崇视后周为死敌,尤其憎恨郭威建立的后周政权,他自认为拥有契丹强有力的支持,一心想着复兴“大汉江山”,以此为目标。他知晓自己力量薄弱,遂派人前往契丹寻求帮助。契丹本就觊觎中原,刘崇的请求恰好符合其利益。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北汉出兵三万,契丹出兵一万,两军会师于晋阳,一同南下攻打后周。
这一消息传入汴州,后周朝大为震动。柴荣得知北汉与契丹联军的南下计划后,沉着应对,决定亲自率军出征。冯道等人却认为这是冒险之举,刘崇兵力远道而来,必然疲惫不堪,且柴荣刚刚继位,最好派几位将领出征,而非亲自上阵。然而,柴荣不以为然,他认为刘崇一定会趁后周更替之际准备充分,准备利用这个时机捞取便宜。柴荣认为亲征是对外界展现后周强大国力的最佳时机,也能为自己树立威望。
冯道一再劝阻,但柴荣坚决表示:“唐太宗不是多次亲征吗?区区刘崇,怎能让我畏惧?”冯道则提醒:“陛下不能效仿唐太宗。”这句话激怒了柴荣,他愤然起身说道:“刘崇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遇到我军就是一场必败的战斗。”
冯道深知刘崇兵力的强大,不免有些忧虑,坚决劝阻,但柴荣已决定亲征,甚至命令冯道前往修建郭威的皇陵,以便摆脱他的干扰。冯道虽有劝阻,却也无可奈何。
柴荣即位后,表面上一片安宁,但实际上国家的根基并不稳固。郭威留下的基础虽为他提供了暂时的平稳局面,但柴荣深知,作为五代的继任者,他必须通过一场军事胜利来树立自己的威望。虽然他熟读兵书,且在郭威身边多年,但战功空白,亟需通过一场大规模的胜利来弥补这一不足。
柴荣决定亲征,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测试自己手下的将领。由于许多将领都曾在郭威时代效力,柴荣担心其中有人心思不轨,必须通过实战来检验他们的忠诚度。最终,他下定决心,决不能让任何潜在的威胁埋藏在自己的军中。
接到命令后,柴荣开始动员各道招募勇士,调兵遣将,准备御驾亲征。不久,潞州急报传来,柴荣随即召集王溥和王朴商议战事,决定先调集各地兵马在潞州会师,然后再出发。
战斗的前夕,柴荣明确指示各道节度使,精心部署,确保一切顺利。三月初,柴荣终于带领二万大军出发,向北汉和契丹联军发起挑战。
一路上,柴荣的军队不断遭遇险情。怀州一带,消息传来刘崇的部队已经开始南下,柴荣决定加速行军。然而,不久后,周军的士气出现动摇,个别将领私下起疑,甚至有人主张放慢速度,避免过度冒险。柴荣得知后,立刻怒斥其中一名指挥官,迅速确认背后主使,找出对方的隐情,接着下令全速前进。
终于,柴荣的军队赶到了泽州东北,并成功扎营。双方的决战,终于拉开了序幕。
刘崇的联军在高平南岸扎下营盘,准备迎战。刚开始,北汉的兵力占优,但周军的将领们依然保持着极高的战斗热情。随着战斗的进行,柴荣的亲自指挥和赵匡胤的英勇表现,周军逐渐占据了上风。尤其是赵匡胤,他带领禁军拼死一战,极大地提升了士气,帮助周军扭转了战局。
战斗中,刘崇的判断失误,以及北汉军的内部混乱,使得周军最终获得了胜利。刘崇急忙指挥撤退,然而,他的军队已经完全溃散,败局已定。
战后,柴荣的名声迅速传遍整个五代,成为了后周历史中的一位传奇人物。而高平之战也成为了后周朝历史上最重要的胜利之一,彻底摧毁了北汉的进攻力量,为后周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发布于:天津市启牛配资-股票配资精选-短线炒股配资-股市杠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