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 晨
杂技演员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江湖大剧院内表演节目。 庞永新摄
由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等单位出品的节目《龙跃神州——中幡》。 傅新春摄
杂技演员在第十六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获奖节目惠民演出上表演。 苑立伟摄
展开剩余84%杂技演员在第十七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获奖节目惠民演出上表演。 苑立伟摄
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航拍。 马超群摄
“举高点,再快一点!”
清晨,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桑园镇大第八村张硕杂技小院热闹起来,孩子们开始排练舞狮节目。在9月28日启幕的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他们将进行舞狮表演。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自1987年开始举办,已成为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巴黎“明日与未来”国际马戏节齐名的世界杂技三大赛场之一,每两年一届,比赛设金狮奖、银狮奖、铜狮奖。
虽然一直以吴桥冠名,但本届是38年来杂技节主体活动首次在“杂技故里”吴桥举办。“杂技节‘回家’”成了近期吴桥大街小巷最热切的期盼。
江湖绝活列入非遗
近日,吴桥杂技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以科技为非遗赋能,让明代《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杂技人物“动”起来;在杂技民俗展区设置互动体验环节,游客可以点播内容、深入了解……吴桥杂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闫岩介绍,吴桥致力于打造“杂技活态档案馆”,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之中。
“为什么杂技能在吴桥兴盛?”吴桥杂技研究者杨双印介绍,吴桥一带曾流行一种人们戴着有角面具互相比武、斗力的游戏,民间称之为“蚩尤戏”,秦汉时改称“角抵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杂技的雏形之一。古时吴桥的土地易涝多盐碱,冬春农闲时,吴桥人用碗碟、水壶、板凳等生活用品卖艺谋生,杂技逐渐从田间娱乐演变为谋生手段。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吴桥杂技传播的通道,更是技艺创新的摇篮。运河之畔的吴桥人在沿河南下北上过程中,将各地的文化精华汇聚于杂技之中,比如戏剧的程式、曲艺的叙事,以及后来西洋马戏的奇巧,让吴桥杂技形成了兼容并蓄的风格。
沧州“武术之乡”的地域文化特色对杂技的贡献也功不可没,许多杂技名家自幼习武,现代杂技中的硬气功、刀山索桥等项目,也融合了武术的元素。
杨双印介绍,传统的杂技包含3个内容,有“签子活”(即现代的杂技)、“粒子活”(即现代的魔术)、“挂子活”(即现代的武术表演)。过去,很多沧州拳师除了护院、授徒,也会“走江湖”“卖艺”,他们将武术招式进行艺术化、夸张化处理,增加观赏性,形成了艺人的“挂子活”。
近现代是吴桥杂技最为兴盛的时期,涌现了许多技艺超群的杂技艺人。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批吴桥杂技艺人分赴各地帮助建团,很多杂技团均有吴桥杂技艺人的指导或参与。一时间,“无‘桥’不成团”成为杂技界的佳话。
2006年,“吴桥杂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为吴桥杂技增添了旺盛的生命力。
地摊杂耍登上舞台
走进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小到只有一张小木桌的独台戏,大到能容纳几百人的江湖大剧院,耍绝技的艺人舞台一个接一个。曾经,吴桥杂技艺人沿着大运河,唱着锣歌,卖艺谋生。随着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于1993年建成,吴桥杂技艺人有了在“家门口”表演的大舞台。
“从‘撂地’卖艺到舞台表演,这对很多民间杂技艺人来说是一次重要的转变。”杨双印说,面对时代变迁与娱乐方式多元化带来的挑战,杂技在剧目创作、舞台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都要跟上时代。
杂技剧《江湖·秀》每天都会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江湖大剧院上演。
“江湖大剧院的舞台可升降、旋转、倾斜、移动,LED大屏也可前后、左右、上下移动和开合。”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牟双双介绍,剧院先进的声光电系统,可以打造出浩瀚宇宙、运河盛景、狂风巨浪等具有沉浸感的视听空间,传统锣鼓与现代电子音乐融合,既保留了“撂地”卖艺的市井烟火气,又赋予表演恢宏的史诗感。
杂技道具的创新也提升杂技节目的表现力。在吴桥县丰耀杂技魔术道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忙着赶制来自全国各地杂技团的订单,公司的产品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现在很多杂技道具制作融入了机械设计专业知识,由电脑程序控制生产。”公司负责人周文明介绍,“过去,杂技艺人为了方便,将身边的生产生活用具作为演出道具。近年来,观众欣赏水平提升,对杂技道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生产的定制化杂技道具,可以让演员练习起来更轻松,表演更具美感和表现力。”
中幡是吴桥杂技的传统节目之一,在周文明这里,中幡杆经历了4代演变。“以5米长的中幡杆为例,最早竹子材质的有20多斤重,后来经历了铝合金、不锈钢,到现在变成碳素杆,只有不到2斤重,还可以伸缩,方便携带。”周文明说。
如今,吴桥当地持续推动杂技魔术道具制作产业发展,杂技道具研发、生产企业有10余家,生产杂技魔术道具上百种,销售范围覆盖国内75%以上杂技团体。
杂技盛会连接世界
走进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1号训练厅,紧张感扑面而来。30名演员身着训练服,手持杂技道具,在老师指导下反复打磨动作。大家屏息凝神,从“板凳倒立”平衡训练到“叠罗汉”队形变换,每个动作都力求精准。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始建于1985年,推出的节目曾多次在国内外各种杂技大赛中斩获大奖。“过去下‘苦’功,如今强调科学训练;过去偏重技术提升,现在还要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副校长王洋说,学校一直在开展节目教学、训练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还通过融合各类元素不断创排新节目。
第四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双人秋千》将舞蹈与杂技完美结合;第十五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秦俑魂”——独轮车技》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秦俑与独轮车技相结合……一次次竞技和交流,让吴桥杂技不断吸取国内外杂技艺术精华,并尝试在表现形式上进行融合和创新。
借助办节契机,吴桥县高标准打造了包含博物馆、剧院、学校、酒店等多业态的吴桥杂技主题综合产业园区,推动杂技跨界融合,带动吴桥杂技产业化发展。同时,举办国际马戏交流、国际杂技商演洽谈等人文交流活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杂技艺术节‘回家’的深层意义,远超一场活动,这是一次带火产业园区、完善产业链条、擦亮‘吴桥杂技’品牌的机遇。”吴桥县委宣传部部长孙健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5日 15 版)
发布于:北京市启牛配资-股票配资精选-短线炒股配资-股市杠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