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古人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老祖宗留下的 “内三守” 为人、“外三守” 处世的智慧,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这六个 “守” 字,虽历经千年,却依然能在现代生活中,为我们的为人处世提供宝贵的指引。
“内三守”:修身立命的根本一、守心:坚守内心的善良与原则北宋文学家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每日以稀粥为食,生活十分艰苦。
但他始终坚守内心的善良与读书报国的志向,在南都学舍昼夜苦读。
有同窗见他生活清苦,送来美食,他却婉言谢绝:“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
这种对本心的坚守,让他在日后为官时,始终秉持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信念。
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为名利所惑,一心为民请命。
反观当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许多人在利益的诱惑下,逐渐迷失了本心。
为了追求财富和地位,不惜违背道德底线,做出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我们应当以范仲淹为榜样,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要守好自己的内心,保持善良与正直。
二、守口:谨言慎行,不乱说话《弟子规》中有言:“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口才出众,能言善辩。
有一次,鲁国的大夫叔孙武叔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
子贡听闻后,并没有顺着叔孙武叔的话自我炫耀,而是正色道:
“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人们一眼就能看到墙内的房屋;而我老师孔子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大门进去,就无法领略那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舍的绚丽多彩。”
子贡这番话,既维护了老师的尊严,又没有贬低他人,展现出极高的语言智慧。
在生活中,很多矛盾和纠纷都源于口无遮拦。
有些人喜欢在背后议论他人是非,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不仅伤害了别人,也让自己陷入是非之中。
守口,不是让人沉默寡言,而是要学会在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避免因言语不当带来麻烦。
三、守身:洁身自好,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东汉名臣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途中,经过昌邑。
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任荆州刺史时举荐的官员,为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王密深夜怀揣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并说:
“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
杨震却严肃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坚决拒绝了王密的贿赂。
如今,社会充满各种诱惑,从金钱、权力到物质享受,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泥潭。
守身,就是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保持自己的清白和正直。
“外三守”:立足社会的智慧一、守时:遵守时间,诚信待人商鞅变法时,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
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两黄金。
商鞅这一举动,不仅让百姓看到了他守时守信的态度,也为变法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使得变法得以顺利推行。
在现代社会,守时是一种基本的礼仪和品质,是对他人的尊重。
一个经常迟到的人,会给人留下不可靠、不诚信的印象,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
守时,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只有做到守时,才能在社会中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二、守礼:注重礼仪,尊重他人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相助,放下自己皇室宗亲的身份,三次亲自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访。
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刘备没有丝毫怨言,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
他在诸葛亮面前态度恭敬,虚心请教天下大势,最终打动诸葛亮,使其出山辅佐。
刘备的 “三顾茅庐”,展现出对人才的尊重和对礼仪的重视。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是沟通的桥梁。
一句礼貌的问候、一个得体的举止,都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相反,一个不懂礼貌、不尊重他人的人,很难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帮助。
守礼,不仅能让我们与他人和谐相处,还能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气质,赢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
三、守道:坚守正道,不随波逐流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国家危亡之际,毅然组织义军抗元。
兵败被俘后,元朝统治者对他威逼利诱,许以高官厚禄,劝他投降。
但文天祥宁死不屈,写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千古名句,最终慷慨就义。
他用生命坚守了自己的爱国之道,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选择,有时可能会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面临违背正道的诱惑。
守道,就是要在关键时刻,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坚持走正确的道路。
只有坚守正道,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点个在看,与君共勉!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启牛配资-股票配资精选-短线炒股配资-股市杠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